一首詩的改變
周朝先民生性多優雅直爽,喜歡把經歷的事情和內心的感受抒發出來,一吐為快。所謂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是他們的生活日報;所謂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是他們對美好婚姻生活的贊美。面對戰爭時,他們高呼“豈曰無衣?與子同袍”;日子苦悶時,他們低吟“知我者,謂我心憂;不知我者,謂我何求”,無論是宗教祭祀、婚戀宴飲,還是農事戰爭 ,周人總喜歡以詩歌的形式吟唱出來,“風雅頌”“賦比興”,在歷史的長河中馥郁馨香,供后人采擷。
楚地遼闊壯麗,生民多豪放浪漫!今夕何夕兮,搴舟中流,今日何日兮,得與王子同舟”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”……一切的改變皆因諸侯爭霸,國家的命運和一位詩人的命運開始重疊在一起!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”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,最終,絕望的詩人只得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中,而那份愛國的情懷卻流淌在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里。
漢樂府詩既長于抒情,又長于敘事。我們熟悉“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”“江南可采蓮,蓮葉何田田”這些樂府名句,更熟知焦仲卿與劉蘭芝、花木蘭替父從軍、秦羅敷智斗太守的故事,但我們未必知曉這些佳作名篇的作者是誰?翻閱《樂府詩集》,作者很多都是“佚名”,他們隨心吟唱,順手播撒在田間巷陌、河道渡口,任時光的風雨一遍又一遍的沖洗……
魏晉風骨,慷慨悲涼,自然流暢,既表現了對民生疾苦的關切,又抒發了作者們欲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。亦或如陶淵明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,辭官而去,隱逸田園,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。
等到了盛世大唐,他們有的力掃前朝浮艷之風,開清新雅正之境;有的建功邊塞,高唱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飲琵琶馬上催”“黃沙百戰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”;有的贊美名山大川,“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”;有的心系百姓,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”;有的思鄉念友,“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”“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”;他們有時得志,“春風得意馬蹄疾,一日看盡長安花”;有時失意,“無人信高潔,誰為表予心”……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,一個絢麗多彩的大唐。
兩宋時代,晏殊、范仲淹、歐陽修、柳永、王安石、司馬光、蘇軾、秦觀、黃庭堅……一個個閃光的名字,或婉約或豪放,或憂國憂民,或淺盞低吟,無論是居廟堂之高,還是處江湖之遠,總有些東西始終是他們的牽掛。靖康之變以后,山河破碎,風雨飄搖。岳鵬舉、辛棄疾、李清照、陸游、文天祥,他們為國為家為百姓,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明知不可戰而戰之,他們終究成全了自己,留丹心于青史,也為中華文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魂魄。
接下來的幾百年間,王朝更替,世事興衰,一切仿佛都沒有變,“興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的定律似乎永遠也無法打破。一切又仿佛都已改變,鴉片戰爭、火燒圓明園、北洋水師覆滅、九一八事變……民族危亡,岌岌可危!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,從南湖紅船到八一槍聲,從井岡號角到長征壯歌,從抗日烽火到建國大業,從改革春風到全面小康,“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換新天”中國共產黨人是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……
千年不過一瞬。現在,當我們仰望星空時,嫦娥五號已從月球取回月壤,天問一號已抵達遙遠的火星,天宮空間站核心艙已發射成功……
當我們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時,處處皆是綠水青山,處處皆是金山銀山……
當我們暢游海洋時,“奮斗者”號、“深海勇士”號、“蛟龍”號幫助我們探索萬米深藍……
現在,再也沒有了個人的失意與得志,我們融入新時代,我們都是“奮斗者”!
新時代,我們謳歌黨和人民。
新時代,我們贊美勞動和奉獻。
新時代,我們共同譜寫“中國夢”的美麗詩篇!
“我將無我,不負人民”……
(裕隆金和黨群辦 譚振嶺)
- 上一篇:無
- 下一篇:信念、信心、信任促進我成長……